斜视小览

斜视小览

儿童轻度的内、外隐斜视不会引发眼睛不舒服,斜度高的才有眼睛不适垂直性隐斜视有较明显的眼睛不舒服,旋转性隐斜视引发眼睛及全身不适症状很明显。隐斜视的症状也与全身健康情况、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隐斜视常出现以下症状:

1.久视以后常出现头疼、眼酸疼、畏光,这是由于延续使用神经肌肉的储备力而引发眼肌疲劳。

2.浏览时出现字迹模糊不清或堆叠、串行,有时可出现间歇性复视,间歇性斜视,如果用单眼看反而觉得清晰、省力等,乃至产生双眼视觉紊乱。

3.立体感觉差,不能精确地判定空间物体的位置和距离。隐斜视还可出现神经放射性症状,如恶心、呕吐、失眠、结膜和睑缘充血等症状。

首先是外观的影响,这也是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动机。

更重要的是,斜视影响双眼视觉功能,严重者没有良好的立体视力。立体视力是只有人类和高等动物才具有的高级视觉功能,是人们从事精细工作的先决条件之一。如没有良好的立体视觉,在学习和就业方面将遭到很大的限制。

大部分斜视患者都同时得了弱视。由于斜视患者长时间一只眼注视,另外一只眼将造成废用性视力下落或停止发育,往后即使戴适合的眼镜,视力也不能到达正常。

在儿童时期患上斜视还会影响全身骨骼的发育,如先天性麻痹斜视的代偿头位,使颈部肌肉挛缩和脊柱发生病理性曲折,及脸部发育不对称。

隐斜视

眼球唯一偏斜趋向,但能被大脑融会性能所控制,使斜视不出现,并保持双眼单视。这类潜伏性眼位偏斜,称为隐斜视。绝对正位眼很少,约占10%,90%的人有隐斜,多为轻度水平性隐斜而无症状。根据眼位元潜伏性偏斜方向分为:内隐斜、外隐斜、垂直性隐斜和旋转性隐斜。其中内隐斜和外隐斜(二者亦称为水平性隐斜)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垂直性隐斜和旋转性隐斜少见。其病因可能与解剖异常、屈光不正或神经源性因素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视力疲劳。[1]

共同性斜视

1.眼球运动无障碍。

2.在任何注视方向上斜视角无变化。

3.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差5°(8.5△),但应注意,旁中心注视者在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不相等。

4.向上、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相差10△。

(1)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出身时或生后6月内(含6月)病发,斜度大,多数病人双眼视力相等而呈交替性,少数为单眼性,屈光状态为轻度远视,戴眼镜不能改正眼位,可能有家族史。

2.调理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理性内斜视:多为2-3岁病发,病发时多呈间歇性,中高度远视,戴改正屈光不正的眼镜后能够改正眼位,可伴随单眼或双眼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性调理性内斜视:多在1-4岁病发,轻度远视,看近时斜视角明显大于看远时,AC/A值高。

3.部份调理性内斜视

4.非调理性内斜视

大幼儿初期病发,无明显远视,亦可能有近视,戴镜不能改正眼位,单眼性者多伴随弱视。

(1)集合过强型:看近时斜视角大于看远时,AC/A高,有远视性屈光不正者,戴眼镜后看远时可能接近正位,但看近时仍有明显内斜视。

(2)分开不足型:看远时斜视角大于看近时。

(3)基本型:看近与看远进斜视角类似,AC/A值正常。

5.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过矫。

(2)出身时或生后初期产生的视力障碍可能引发内斜视,又称知觉性内斜视。

(2)共同性外斜视

1.先天性外斜视:出身时或1岁之内病发,斜视角大、恒定。

2.间歇性外斜视:幼年病发,外隐斜和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后可引发明显外斜。

(1)分开过强型:看远时斜视角比看近大(15△)。遮盖一眼30min后,看远时斜视角仍大于看近时,AC/A值高。

(2)集合不足型:看近时斜视角比看远时大(15△),AC/A低

(3)看远与看近时的斜视角基本相等,AC/A值正常。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1)类似,但遮盖一眼30-45min后,看近时的斜视角加大,与看远时相等或更大。

3.恒定性外斜视

双眼交替性单眼性,斜视角恒定。

4.继发性外斜视

(1)内斜视手术过矫

(2)知觉性外斜视

(3)其他

1.周期性内斜视

内斜视和正位视周期性出现,常风周期为48小时

2.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理性内斜视

具有调理性内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的特点,两者可以交替出现。

3.微小斜视

又称单眼固视综合征,多为内斜视,微小外斜视较为少见,斜视度<10△,患者有中心抑制暗点,多伴随弱视,交替遮盖实验可能为阴性,经常使用4△三棱镜实验检查。

非共同性斜视

(1)麻痹性斜视

特点:(1)眼球运动有障碍;(2)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3)在麻痹肌作用方向斜视角加大;(4)可能伴随代偿头位;

1.先天性麻痹性斜视

出身时或生后初期病发,包括单条或多条眼外肌麻痹,肌肉缺如和筋膜异常等。

2.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包括中枢性、视神经源性、内分泌性和机械性眼外肌麻痹。

(2)特殊类型斜视

1.分离性垂直偏斜(DVD):当一眼注视时,另外一眼上斜,同时伴随外旋和外转,斜视角不固定,注视时或去除遮盖后该眼缓慢下转,多为双眼病发,程度不等,亦可一眼为隐性。

2.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为先天异常。患眼运动受限,以外转受限最为多见,内转时眼球后退、脸裂变小,外转时睑裂开大。

3.固定性斜视:多为先天异常,眼球固定,运动受限,被动实验有极大抗力。

4.眼外肌纤维化:为先天性疾患,多条或全部眼外肌纤维化,双眼多固定于下转位,眼睑下垂,被动转动实验阳性,多数病人有家族史。

5.Brown上斜肌鞘综合征:可为先天性异常或后天取得,患眼内转位上转受限,向鼻上方做被动实验有抗力。

6.A-V征:为一种亚型水平性斜视。在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平斜视角有明显变化。根据双眼向上转25°、转25°和原在位的斜视角分为:

外斜V:向上注视时的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大(≥15△)

内斜V:向上注视时的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小(≤15△)

外斜A:向上注视时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小(≤10△)

内斜A:向上注视时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大(≥1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
海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ogd.com/jxxwxsjs/75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