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王雕像创意之杨仁里访谈录兼谈中国瑶族文

娌荤櫧鐧滈璐甸槼鍝鍖婚櫌濂? http://m.39.net/pf/a_5817683.html

舍小成大

名无实存

中国瑶族文化传承、发展与研究现状

不少资深的瑶学者认为以往的盘王像设计都不统一,究其结果,是因为一开始完全没有规则,只是根据盘王节负责人依据当时状况的形象解释而创作,自然相型和面貌变得不统一。给人以杂乱的感觉,统一的盘王像有助于瑶族的形象提升。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千家峒文化广场的盘王像得到较多瑶学专家的肯定,得到了较多瑶族同胞的崇敬和瞻仰。为此我动之以情做了点盘王像文化的力所能及。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千家峒文化广场的盘王像

一、盘王雕像创意之杨仁里访谈录

访谈对象: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瑶学专家杨仁里时间:年11月25日(第十五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后第二天)地点: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千家峒盘王广场、瑶泉餐馆。天气:晴。访谈记录: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干部、中国瑶族网副总编辑、作家赵云梅同行:广西贺州市科技局调研员、瑶学专家黄盛全贵州省黔东南州国土资源局副处级退休干部盘祖湘。访谈前花絮:我们一行三人,应邀参加了年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庆典活动之后,相邀庆典活动后第二天到湖南省江永县考察瑶族故地千家峒。11月25日,我们一早就驱车前往,上午9点到达目的地,刚考察完壁立千仞的千家峒古战场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古千家峒入口遗迹,江永县瑶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建辉闻讯赶来,他主动放弃休息日充当我们的导游。我们到达千家峒盘王文化广场时,出人意料之外遇到从广西恭城来的十个瑶亲组成的摩托车队,还有二十几个从广西富川一个瑶族村赶来祭拜盘王的瑶亲,瑶人装束的老人和小孩分别提着香纸宝蜡鞭炮鲜花供品,两个男青年高擎着两面签满名字的旗幡。广东、广西、贵州、湖南四省瑶亲不期而遇,互相打量标示着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支系的瑶服,大家有说有笑,倍感亲切,而后,纷纷向盘王祭拜。临走时,我注意到一位80多岁瑶人装束的老太太虔诚地将一对鞋子摆到祭拜台上,拜了再拜。原来是禀告盘王:她家添加人口了!祈求盘王护佑她孙儿健康成长,福泽绵延。黄盛全调研员告诉我:“我不说你也知道,我们瑶家人一向男女平等。平地瑶向来有增添人口需向盘王敬献鞋子的习俗,生男孩,就敬献男孩子款式的鞋;生女孩,就敬献绣花鞋;生几个就敬献几双鞋。目的一是禀报盘王,他家增添王瑶子孙了;二是祈求盘王保佑其子孙健康成长。用西南官话、桂柳州话和客家话讲,“鞋子”都与“孩子”谐音。故而,平地瑶亲认为,只有敬鞋才是最直白的表达方式,也是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湖南的瑶学专家盘金胜曾在一个瑶人群提问:“考考各位,瑶人的鞋子为什么要做成船型?”我脱口而出:“这与瑶人漂洋过海的历史渊源有关!”哈哈,我竟然夺魁了,真有意思!瑶族是世界性民族,全世界有多万瑶族人口,支系繁多,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各异,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血浓于水的亲情,对盘王的敬仰、对千家峒的苦苦追寻一代接一代,一代传一代……我由远至近仔细端详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衬托下的盘王雕像,感到既庄严肃穆,又温存慈祥;既雄姿英发,又睿智深藏;既具古代容颜,又着盘瑶简装,形神兼备,颇有王者之风!我们三人异口同声问:“这盘王雕像如此让人敬仰,不知当年是如何创意设计的?”蒋建辉秘书长答:“杨仁里老主任最清楚此事!”黄盛全调研员说:“杨老是否在江永?如果在,请他来一下,我们也想见见他。”盘祖湘和我随声附和,恨不得马上见到杨老。蒋建辉秘书长打通了杨老的电话,随即派车去接。

千家峒入口

千家峒瑶族古战场

千家峒瑶族古战场石林

见面少不了一阵嘘寒问暖,互通讯息,互诉情怀,然后转入正题——赵云梅(下称赵):江永县委、县政府当年建造这么宏伟的盘王雕像,实在令人钦佩。这个决心是如何下的?您了解些什么?请给我们谈一谈!杨仁里(下称杨):自年国内外瑶学专家学者认定江永县大远瑶族乡就是千家峒故地后,国内外瑶族同胞来此寻根访祖与日俱增。很多瑶族同胞积极提议,在千家峒故地恢复盘王庙,塑立盘王雕像,让回来认祖的的瑶族同胞更有归宿感。年初,江永县委提出了选址问题。初夏,把选址定在千家峒中峒,场地很广,便于举办大型活动。随即组建了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刘中四同志任组长,县旅游局、民委、文化局、公安局、国土局、交通局、建委、高泽源林场、千家峒瑶族乡等若干单位的主要领导参加。旅游局负责协调,需要增加哪个单位可以直接点名。不久,我以“顾问”的身份列席参加了领导小组,在民俗方面当刘常委的参谋。赵:塑造盘王雕像,您是否早已胸有成竹?杨:没有。我研究盘王像虽然多年,上世纪末也发表过相关文章,但心里想象是一回事,做起来是另一回事。真要做了,敬畏感就油然而生了。赵:您是怎么做的?杨:我琢磨着只要抓住两个重点就行:一是要把握好盘王像规格尺寸,并不是越大越好;二是外表一定要突出民族特色,让瑶族同胞一看就有认同感。赵:尺寸是如何把握的?杨:做得过大,耗资就大。雕像越高,需要用到的吊车吨位就越大,吊臂越长。这种吊车在大工地才能找到。超过财政预算政府负担不起,总造价不超过万元。县委原则同意身高在20米上下,取坐姿,具体数据要有一个说法。这就是县委给我的“命题作文”。我先假设身高为21米。画人物像有个说法:以人头为基准叫“立七坐五蹲三”,即一个站着7尺高的人,坐着就是5尺,蹲下就是3尺。换作单位是“米”,放大3倍,即这个人,站着为21米,坐着就是15米。取坐姿,就要加6米高的底座,才够21米。这样一来,站姿、坐姿就都是同一雕像的高度了。“21”有怎样的说法呢?我想了两三天。最终想出了国家元首互访不是要鸣21响礼炮吗?我高兴极了。但为什么是“21响”呢?深究来源,最先起于16世纪英国的皇家海军军舰。那时不使用今天这种炮弹,而是“土销”火药。在炮管里上一次“土销”,要费很长时间。那时的英国海军很牛,经过别国的领海想凭武力过关。当时军舰上就是安21门炮。别国不放心。你要是“假途伐虢”怎么办?坚持不让过。英舰长官与属地国首领协商,只有英先把21门炮的火药都打出来,将炮膛打空,就体现你有诚意。此法多年后(大约是年)被美国采用。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肯定了“21”响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向全世界推广,于是国家元首互访礼仪就用上了鸣21响礼炮。以后若有建造24米、27米或更高的盘王像,可以说是更高更大,不能说更好了。盘王基座6米高,正好六六大顺。正面宽9米,侧面深5米,寓意“九五之尊”。领导们都说,这一组数字太完美了。赵:听杨老一番介绍,受益匪浅。您不愧是民俗专家。那盘王像的外形您是如何设计的?杨:我接待过国内外许许多多前来旅游观光的瑶族同胞,也拍了很多不同地方瑶族服饰的照片,还读了广西区民委早年出版的《瑶族》画册,研究了广东乳源盘才万长辈赠送的乳源《瑶绣》。我把各地传统瑶绣的花纹、图案等元素集合起来,从中把最有代表性、相对简易的选出来,配置于相关部位。又征求各地瑶族同胞及各部门的意见,再反复修改、比较、调整,最后才定稿。得到连南好书《瑶族刺绣》是后来的事。赵:盘王服饰的设计是很成功的。您觉得哪些细节部分最难设计?杨:最难设计的是颈部项圈装饰。盘王的权威是至尊无上的。他的象征除崇拜火,掌管盘王印之外,还应体现在镇妖、驱魅、辟邪、逢凶化吉、保护族人等,需展现部落联盟首领所具备的权威和优秀特征。因此,我就考虑盘王的颈部要佩戴兽骨,以体现瑶族先民的自然原始崇拜。选择什么兽骨呢?经查找良渚文化的资料,又查阅貔貅、饕餮、麒麟、龙、凤、龟、鳄、鱼、神鸟、鹰、雄狮、熊、罴、虎等图纹及传说。如《史记》载有:“黄帝教熊罴貔貅驱虎,与炎帝战于阪泉”。有些传说如“龙”,是没有真实原型的,它是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形状取伸曲变化多端的“蛇”为主体。“真龙骨”是没有的。于是,选取实在的猛兽某部位的骨、齿、嘴、爪、鳞,翼、珠等,用兽筋串联起来,系于项部,以示王者尊严。这一做法也获得了众多专家、学者、瑶族师公的好评。赵:有没有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杨:那是肯定的。首先是得到各地瑶学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造型设计有我个人的因素,那是我的职责所在。最终拍板定稿的是广西瑶学会专家组。以张有隽老会长为首的专家组成员有盘承新、盘福东、李本高、杨仁里、李筱文等人。在江永招投标、审查设计方案的现场,关键时刻专家组都到场指导和监督。每个人都在会上建议和表态。年9月18日,湖南省江永县千家峒盘王广场建设领导小组请送长沙市本尔环境雕塑创作室创作的瑶族始祖盘王像到广西瑶学会评审。张有隽老会长因病未能到会,委托专家组其他5位并电话表示意见。盘福东代表广西瑶学会专家组做主题发言,他说:“广西瑶学会专家组认为,湖南省江永县请送的瑶族始祖盘王像体现盘王的文化气质及其相关要素,一致认定并通过。广西瑶学会专家组同时建议自此,统一为瑶族始祖盘王像。呼吁往后的中国瑶族盘王节都统一为湖南省江永县千家峒盘王广场瑶族始祖盘王像做标准像”。各人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这些过程江永县委办都一一记录在案。后来江永又先后两次到瑶学会总部向张老会长、盘会长等领导汇报和审核图纸。张会长对盘王的五官和兽骨要求特别细。需要增加些胡须,增加多少才能体现盘王的年龄特征,都有具体的意见。瑶学会还郑重其事地给江永县委县政府发了审批函。这些重要的资料收录在本人年6月出版的《瑶族古籍<盘王歌><千家峒>选编》19—24页中。江永盘王像雕塑的成功,雕塑家、画家聂仕华也是标选出来的理想人选。赵:过程很具体、生动。盘王雕像真是来之不易!还有没有其它故事?杨:后来,还发生了一件涉及意识形态观念的大事,即既关乎民俗、又关联政治意识的“龙狗”事件:盘王像位置前面约米处,设计方建议建一尊较小的、立体的、相适的艺术品,有如民俗中的“照壁”。领导小组进行过专题研究。我的意见是建长鼓牛角标志。有人提出异议,说是“重复建筑”。有一位提出雕塑一条“龙犬”,有几位表示赞同。静默了好几分钟。刘常委拍板说:杨老的意见通不过,就雕一条“图腾狗”吧。设计的事告一段落。年冬到长沙审核泥塑稿过关。年初秋到承建单位惠安崇武镇雕塑厂验收过关。冬天安装,年关前完毕。年春节开始,参观者络绎不绝,交口称赞。初夏,对“狗”雕塑的异议成为热门话题。一致反映:把狗雕塑摆放在盘王像面前,容易产生歧义,引起误解误会(注:当时在盘王像前面米处确实摆放着一条狗雕塑)。我先后接到江华民委任涛主任、贺州民族部门几位主任、张有隽会长的电话质疑。张会长电子邮件里措词尤为激烈,说某县请瑶族吃狗肉叫“吃你祖宗”,要我们“赶快拆除那条雕塑狗,否则一切与我无关”等等。我以书面形式向县委书记、常委做了汇报,原原本本地把各地的意见、建议,及张有隽会长发给我的文字抄录送上。几天后,我受邀到新化县出席大梅山文化旅游研讨会,刚回来就听说县委决定要拆除“狗”。我当然高兴。后来才知道是瑶学会张会长发信函给江永表了硬态才促成的。张有隽先生作为(中国)瑶学研究长达20余年的掌门人,生前对于“盘瓠狗种”持反对态度是坚定的。但因他主攻瑶族宗教,对于瑶族历史、瑶族始祖盘王没有花精力攻关,也就没有文字论证和结论。这就是他的遗憾,也是现今瑶学会高层各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原因。赵:杨老介绍千家峒盘王雕像经历的故事,十分生动感人。既有您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又有瑶学会专家组尽心尽力的协助,更有江永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和付出。你们应该受到世界各地前来观光旅游人群和瑶学专家学者的赞扬。今后有何打算呢?杨:今日之千家峒盘王雕像广西瑶学会专家组认为是很完美的。但周边群众意识和认识有待提高。江永县内对“盘瓠狗种”的认识还未统一。早些年连我都对“盘瓠狗种”研究不深、人云亦云时,文学艺术方面的“黄狗”就已成“王道”之势,祸害不小。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民族政策让56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现在我们瑶人的文化水平已逐年提高,认知能力和文化自信正逐年提升,正本清源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我们会下决心把问题处理好。县委、县政府对盘王文化广场的建设是十分重视的。据可靠消息:在盘王巨型雕像的身后,将增建盘王庙、瑶族博物馆、瑶族歌舞厅、瑶族宾馆等配套设施。欢迎你们常来指导!黄、盘、赵:谢谢杨老!谢谢蒋秘书长!(年11月25日记录、12月21日整理)

盘王雕像

盘王广场

盘王广场石柱

二、中国瑶族文化传承、发展与研究现状

《盘王雕像创意之杨仁里访谈录》写好近年了,可我的内心仍久久难以平静。纵观中国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既艰难又曲折,研究现状令人喜忧参半,尤其是对瑶人始祖盘王的名字、身世之争始终是特别厉害,盘王叫“盘护”还是“盘瓠”呢,大家意见很不统一。“盘护”“盘瓠”之争持续了上千年,近几年更是达到白热化。自从范晔将盘瓠传说编入正史《后汉书》,自唐以来有良知者对“盘瓠论”质疑不断,散见于唐章如愚《群书考所》、程大昌《禹贡论》、元俞琰《席上腐谈》、明方以智《通雅》、清汪琬《尧峰文抄》等。其中,唐代史学家杜佑斥之“皆怪诞不经”,南宋罗泌《路史》卷三十三《发挥二·论盘瓠之妄》指出盘瓠神话具有明显的荒诞性。唐刘知幾《史通》认为范晔将“盘瓠”神话入史,有损正史的严谨。瑶人视作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上百份《过山榜》(亦称《平王劵牒》《评皇劵牒》等)中多次出现的“盘护(槃護)”二字,历朝历代“盘瓠狗种论”者都视而不见,固守所谓的“正统观”,对“由狗变人”的“盘瓠神话”津津乐道,添叶加枝,在近年的盘王正本清源后,还有人鼓吹“人神合一”,为“盘瓠狗种论”挽歌,贻害无穷啊!真理终归会越辩越明的!中国瑶学界经过一轮又一轮腥风血雨般的论战之后,现在得到了可喜的变化,很多人已经认识到:“盘护”“盘瓠”瑶语发音虽然相同,汉译字义却不同。盘王就是盘护,护国大将军的“护”、保护的“护”,他才是护佑王瑶子孙的瑶人始祖啊!大家对“瑶人的祖先是人不是狗”的认识趋向一致,对侮辱映射“瑶人狗种”的提法做法越来越多人敢站出来说“NO”,愤而抗议了。这是瑶族文化自信,是正义事业,每个民族的尊严都不容玷污!因受“正史”及“盘瓠狗种论”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有些地方在举办盘王节活动的启事中,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用“由狗变人”的神话吸人眼球,后来因为受到太多民众的抗议,都纷纷把它纠正过来了。这是好事,这是民族的觉醒,这是我们瑶族变得越来越强大的一个标志!人就是人,狗就是狗,决不能混为一谈。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怎能由狗变过来呢?那是反科学的,也是反人类的。“瑶人狗种”论调该结束了。我们欣喜地看到,以前摆放在江永盘王广场盘王像面前的狗塑像已被拆除,广西金秀盘王谷大酒店中“由狗变人”的四尊狗雕塑年底也终于铲除。年的“三月三”,广西某地想办“瑶王节”,搞“瑶王宴”,后来在民宗部门和瑶学专家的提醒下,把“瑶王节”的名称改了,也把“瑶王宴”改为“瑶族长桌宴”了。这是文化正能量义正辞严促成的。

盘王祭祀大典

近几年,许多外族学界出书之前,只要涉及我们瑶族祖先这个话题的,都不由自主地找我们瑶族的专家学者来当顾问或把关,免得出错留下硬伤。最近,广东省阳春市准备出版19万字的《阳春民俗大观》一书,除了采访家父赵章澜和笔者,准确理解阳春赵姓瑶风瑶俗,还请赵章澜和赵云梅对书稿中所有介绍瑶族的内容把关。赵章澜和赵云梅把《阳春民俗大观》一书里显然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狗种论调抹去,将错误纠正过来。采访者兼编者、阳春市档案馆副馆长、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李国欢动情地说:“幸好有您父女俩把关,否则我就犯无心之过了。现在细想,那些表述对瑶族同胞确实是一种伤害。今后我们一定会注意!”这就是好事,这就是大家对我们瑶族文化的重视。取得这些可喜的进步,主要得益于广西(中国)瑶学会、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广西金秀大瑶山尤绵文化促进会等瑶族社团组织所做的不懈努力,也得益于盘福东、邓有铭、杨仁里、赵家旺、郑德宏等老一辈瑶学专家,以及广西金秀大瑶山尤绵文化促进会的艰辛付出和正义发声。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盘承乾老前辈跟美国瑶人搭上线后,全世界各地的瑶人都跟国内瑶亲联系上了,都尽量派代表参加每一届的中国瑶族盘王节活动。近些年回国寻根问祖的外国瑶亲也越来越多,迈出家门到各国、各地寻亲联谊交流的瑶亲也越来越多。这是可喜的变化,这是中华民族国力越来越强盛,文化越来越自信的体现。当今的瑶族,不再是目不识丁、任人愚弄,不再是任人道听途说只会一味片面接受的民族。瑶人不断觉醒,瑶族精英层出不穷。相信不久的将来,瑶族文化会取得越来越多的成绩,盘王的身世之谜,千家峒的质疑等将会得到正确的解读。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湖南省江永县千家峒盘王广场的瑶族始祖盘王像或许仍有些许美中不足。有资深瑶学专家提出不同见解:尤绵的奏铛经书《流落歌》(有的地方叫《游乐歌》有这么一段唱词,“出世盘王先出世,盘王出世在福江;盘王头带平天帽,帽带稍稍朝上天”;还有歌书这样写,“盘王头带平天帽,帽带稍稍演莹莹”,湖南江华盘王节的歌舞告祭唱词是,“盘王出世先出世,盘王出世在福江;盘王出世福江庙,胸前官印十三双。”因而认为,关于盘王像的史籍记载尽管很少,但这些珍贵描述应该考虑进去。但也有人认为,盘王是死后才封王的,平天帽、胸前官印只不过是王瑶子孙凭空想象出来的,当不得真。放眼世界,以往的盘王像设计都不统一,世界各地不同版本的盘王像有几十种,究其结果,是因为谁手上都没有盘王真容画像,各地创作盘王画像都是由盘王节负责人依据当时状况的形象解释或根据各自心中盘王的形象而创作,没有统一规则,自然相型和面貌变得不统一,给人杂乱无章之感。统一的盘王像有助于瑶族的形象提升。巍然屹立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千家峒文化广场的盘王像得到较多瑶学专家的肯定,得到了较多瑶族同胞的崇敬和瞻仰。之所以获得国内外瑶族瞻仰者的一致认可和赞鉴,是因为这尊盘王像吉人天相,安然祥和,文化符号象征性与瑶族文化紧密相联,寓意深刻;这尊盘王像坐姿端庄,目不斜视,威严睿智,寓意浩然正气的王者风范;五官显示年富力强;右手紧握,左手按膝,寓意文武兼施,运筹帷幄,才智非凡。整体造像,天高地厚,比例恰当,粗中有细,悍然有顾,符合瑶族人民“盘王荫佑,瑶家世代,吉祥安康、兴旺发达、社会和谐、繁荣昌盛”的心理需求。

流失到海外的日本馆藏《评皇券牒》

新发现的赵姓瑶族世代珍藏的民间巜过山榜》,内容跟瑶民当年献给毛主席的那幅差不多。

平地瑶古籍手抄本(局部)

《过山榜选编》

《阳春民俗大观》

毛主席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同志接见来京参加建国十六周年庆祝活动的少数民族参观团和少数民族青年参观团合影

三、结语

现在党的民族政策越来越好,各民族团结协作,用习总书记的话来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新华社北京年10月23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当今的中国政府实施的是举国体制、是团结各族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有为的政府。在这样大好形势下,我们一定要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同团结奋斗,建设好美丽瑶山,建设好美丽祖国,让国家更加富强,让人民更加幸福!

年11月5日于广州

各地瑶族老族谱(局部)

参考文献:1、黄钰辑注《评皇券牒集编》,广西人民出版社年6月版。2、盘福东《盘瓠族源神话与盘护祖先崇拜正本清源》,《瑶风》年第3期。3、《赵家旺瑶族研究文集》(学刊复印本-)。4、郑德宏《浅析龙犬神话盘瓠神话与盘护》,《瑶风》年第3期。5、杨仁里、曾凡忠、刘雄伟著《为盘护正名》,中国戏剧出版社。

本文作者赵云梅老师在千家峒

作者简介:赵云梅,女,瑶族,民进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广西)瑶学学会会员。现任职于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兼《广州民族宗教》责任编辑。在国家级、省、市级书报杂志及著名网站发表散文、小说、诗歌、论文、信息报道等余篇,累计多万字。

舍小成大,名无实存

以冼太夫人为代表的俚人,曾经雄踞南越一千多年。然而,在今天中华56个民族中,已没有了俚人之名。综观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俚人由原南越最大的本土族系,最终逐渐融和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中,推动了岭南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种开放、和合、互爱、共生的精神,正是海洋文明的核心,俚人犹如盐、中华民族犹如海,盐溶于大海而无形。俚人看似消失了,而实质尚在,在哪里?她隐藏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她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这正是俚人“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如何“消弥人类文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俚人这种“明识远图、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与精神,值得世界各民族深入研究和思考。

总策划:郑华星

顾问:王鲁湘黄伟宗

编委:刘长郭安胤戴国伟李爱芳唐子超陈守谦黄峥

责任编辑:郭安胤戴国伟李爱芳

作者:赵云梅

编辑:黄峥

投稿邮箱:guoanyin

.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ogd.com/jxxwxszl/136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