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此书请加 录
第一章视光“小”知识,临床“大”应用
第一节需要多好的视力才能从太空中看到长城
一、1.0的视力是如何定义的
二、要从太空看到长城,长城的宽度最少要多少米
三、需要多好的视力才能从太空看到长城
第二节近视者用“中距离视力表”检查会高估视力
第三节查视力时镜子应该放在视力表前多远
第四节框架镜倾斜角增加后还是原来的屈光度吗
第五节为什么隐斜测量的正常值是远距外隐斜小,近距外隐斜大
一、什么是隐斜
二、融像能力与隐斜、斜视
三、为什么隐斜测量的正常值是远距外隐斜小,近距外隐斜大
第六节眼镜配装不当会造成斜视
一、瞳距测量或眼镜配装误差:水平方向镜片光学中心与视轴不一致
二、镜片配装得一侧高一侧低、配装误差或镜架变形:垂直方向镜片光学中心与视轴不一致
第七节压贴三棱镜的临床应用
一、三棱镜的应用
二、压贴三棱镜的光学原理
三、压贴三棱镜的适应证
四、压贴三棱镜的安装操作方法
第八节用眼视光知识分析“手机验光”的原理
一、手机并非“验光”,而是测量镜片的屈光度
二、的确还有一种手机验光的软件,但仍然不能代替验光
第九节如何采集一个合格的角膜地形图
一、采集范围尽量大
二、角膜表面分泌物、异物等的影响
三、巧用睫毛贴
四、测量距离对地形图的影响
五、选Placido环像清晰的地形图
六、从异常Placido像中发现角膜问题
七、注视方向
八、定期校准
九、人为因素
第十节地形图测量的是整个角膜的屈光力还是前表面的屈光力
第二章眼视光临床应用探讨
第一节低浓度阿托品近视控制的可能机制、不良反应、使用建议和配制方法
一、阿托品用于儿童近视控制的有效性
二、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与近视控制机制
三、阿托品控制近视可能的不良反应
四、低浓度阿托品的临床使用建议
五、低浓度阿托品的配制
第二节低浓度阿托品近视控制的临床应用
一、为什么要做近视防控
二、低浓度阿托品在儿童近视控制中的效果
三、使用阿托品做近视控制的副作用
四、阿托品做儿童近视控制的临床应用经验
五、我们的临床经验
第三节数码时代的视疲劳
一、什么是数码视疲劳
二、数码视疲劳很“流行”
三、使用数码视频设备对眼的影响
四、视疲劳的症状和相关因素
五、数码视疲劳的治疗
第四节为什么有时睫状肌麻痹验光后近视度数更高
一、扩瞳后瞳孔直径变化造成屈光变化
二、操作错误
三、家长对于验光的理解与医生的认识不同
第五节同样处方为什么会配戴不适——新配镜配戴不适的眼视光学分析
一、镜眼距离变化对配镜的影响
二、倾斜角变化
三、面弯(镜面角)变化
四、镜片前后曲面改变
五、应力变化
六、配装不当或镜架变形造成棱镜效果
七、视力表变换造成的矫正视力变化
八、镜片阿贝数、折射率、膜层的变化
第六节弱视训练有多少作用
第七节足矫、欠矫的定义标准对近视控制研究的影响
一、临床研究中是如何定义足矫和欠矫的
二、“足矫”到底是什么样的定义
三、我们对于“足矫”和“欠矫”的理解
四、临床研究应说明视力表的设计检查距离
第八节用纸巾擦干手再做护理可减少OK镜配戴者棘阿米巴感染吗
一、什么是棘阿米巴角膜炎
二、为什么会感染棘阿米巴
三、如何避免配戴接触镜时的棘阿米巴感染
四、用纸巾擦干手能“带走”棘阿米巴,减少感染的机会吗
五、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典型症状和病程
六、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
七、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治疗
第九节远视弱视:框架矫正还是RGP
第三章案例与思考
第一节长期戴软镜接触镜后需要停戴多久才可做新的验配
第二节利用不完整信息给满意处方
第三节双眼平衡,你真的做到位了吗
第四节水平、垂直方向都复像的眼视光学处理方法
第五节近视性弱视需要弱视训练吗
第六节高度远视内隐斜矫正:视力优先还是眼位优先
第七节伪盲视力减退的检查方法
第八节超高度角膜散光的RGP验配
第九节戴RGP后非感染性浸润性角膜炎
第十节当角膜塑形遇上视觉训练
第十一节角膜炎后不规则角膜:选择屈光手术还是RGP
第十二节角膜移植术后不规则散光的处理
第十三节先天性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如何配框架镜
第十四节无虹膜眼的眼视光学处理方法
第十五节先天性青光眼不规则角膜RGP验配
第十六节眼睑过紧对RGP配适的影响
第十七节翼状胬肉患者能验配RGP吗
第十八节用地形图软件模拟选择圆锥试戴片
第十九节遇到地形图也测不出的圆锥角膜怎么办
第二十节CRT角膜塑形镜抽卡设计的“小秘密”
第二十一节纠结:塑形验配中e值选哪个
一、地形图采集范围与e值
二、塑形镜试戴镜的选片原则与e值
三、准确采集塑形前“原始地形图”的重要性
第四章眼视光科普与患者教育
第一节验光结果为度近视,也可能是“高度近视”吗
一、高度近视会致盲
二、为什么说高度近视眼很危险
三、眼轴,而不是近视度数,才是判断近视风险的关键
四、哪怕你做了屈光手术,但仍然是一个近视眼,而且永远都是
五、近视要分析角膜曲率和眼轴的不同组合方式
六、我们真正 言
前言视光师也需要终身学习年3月,我们把数年来在门诊做的笔记和心得整理出来,出版了《视光医生门诊笔记》(简称《笔记》)一书,很多读者都表示通俗易懂,而且对眼视光学临床工作很有帮助。而记笔记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习惯,从《笔记》出版至今的2年间,不知不觉我们又记录了很多篇,梳理了一下,居然又可以成册了,《视光医生门诊笔记》(第2辑)[简称《笔记》(第2辑)]就这样诞生了。记笔记是良好的临床学习方法,不仅能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更能引导深度的思考,是自我成长的高效催化剂。《笔记》(第2辑)包括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和患者的科普交流、一些从眼视光学小知识推导出的有用的临床技能、眼视光学临床应用的探讨、一些特殊的案例讨论和眼视光学文化杂谈,其中也有一些我们的个人观点,欢迎各位同行讨论、批评。近年来医学技术飞速发展,患者的医疗意识也在进步。信息化时代,患者能自行查阅科技期刊论文;能上外网查阅外文资料和新科技,用专业网站搜索(比如:万方数据库、PubMed、维基百科等),能向医生提出更专业、更前沿的问题;能阅读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SCI论文;更能了解到很多国外开展而国内没有批准的医疗技术。所以,患者在学习进步,医学的信息不对称性也在逐渐缩小,视光师更需要与时俱进,不及时更新知识会被逐渐淘汰的。一起来做一个终身学习的视光师吧,就从记笔记开始!本书完全原创,与《视光医生门诊笔记》无内容重复,是前书的延续。本书适合眼视光从业者阅读,包括眼视光初学者、验光师、视光医生、临床眼科医师、医学院校学生、眼视光职业学校学生。本书也适合眼视光行业创业者、眼视光诊所管理者、眼镜店人员阅读。本书也可为医学院校、眼视光职业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参考。本书内容浅显易懂,也可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ogd.com/jxxwxszz/12893.html